申论热点: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
热点背景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永远没有休止符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、行业性、阶段性特点,抓住普遍发生、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,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。”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:“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。”最近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。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、力量之源,不能被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束缚手脚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非一日之寒,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引导和作用,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,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、干实事。
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
【核心话题】
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
一、重要性
1.有利于为基层干部减轻负担。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、文件和检查,基层干部可以更专注于实际工作,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,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。
2.有利于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,可以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,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热情,从而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。
3.有利于明确基层治理权责,避免“小马拉大车”的问题。通过厘清基层权责清单,推动资源、服务、管理向基层下沉,可以使基层干部明确工作方向,增强工作动力,进一步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。
二、问题
1.考核项目多且细:当前基层考核项目繁多且细致,很多地方采取千分制考核,考核项目特别多。县级部门和条线的工作中心化,使得业务部门具有了类似“两办”的职能,成了协调、决策、考核部门,具有了调动全县资源的权力。
2.排名问责严格:排名问责制度使得基层工作压力巨大,每项工作都要排名,导致乡镇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争取好名次,形成了内部挤压和消耗。
3.文件和会议多:科层制管理通过正式文件来推动工作,过度强调以正式文件为载体的工作留痕考核方式,使得基层干部花费大量精力在文件材料的撰写准备上。同时,基层会议也是留痕考核的重要内容,导致基层干部在会议和文件中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。
4.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: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严重,如照搬照抄文件、层层加码、过度留痕等。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落实了工作部署,但实际上难以落地,工作“悬在空中”,甚至造成新的问题。
5.资源错配和任务摊派:上级机关人浮于事,下级单位捉襟见肘。资源的错配导致基层过载、超压。某些中段部门遇事畏搪,非但没有当好“上传下达”的枢纽,反而是甘当“甩手掌柜”,把任务原样不动乃至层层加码推给基层。
6.新场景和新工具带来的新束缚:新的社会语境、技术环境意味着必须有新的治理体系、治理方式与治理能力与之适应。这个过程衍生了种种新问题,如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签到、打卡、刷分轮番上阵,基层干部“正事没空干,时间都花在手机上”。
7.干部积极性受影响:严格的考核和繁重的任务使得干部变得“假积极”和“假消极”共存,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。
三、具体举措
1.明确基层治理权责划分。一方面,厘清不同层级、部门、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,按照权责一致要求,建立健全责任清单,科学规范“属地管理”,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、能办什么事、应担什么责,重点解决基层治理中职责边界不清、权责不一致、责能不匹配等问题,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。另一方面,把为基层减负与激励担当作为结合起来,树立重实干、重实绩、重担当的鲜明导向,推动资源、服务、管理向基层下沉,引导和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导向,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,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,切实基层事情基层办、基层权力给基层、基层事情有人办。
2.优化基层干部考核管理。必须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,深入推进基层干部考核管理规范化,通过优化精简考核体系、指标和方式,重点解决考核体系设计繁琐、指标设置过细过碎等问题,推动单一考“材料”、查“痕迹”向重点考成效、看“潜绩”转变,切实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,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、担当作为、狠抓落实上来。
3.着力整治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。坚持规划统筹、集约高效、便民减负、安全可靠的原则,着力加强对政务应用程序、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等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,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制度创新、流程再造,建设完善高效集成的政务平台,扩大数字政务应用场景,基层治理效能,让广大基层干部卸下指尖的包袱、常挂鞋底的泥土,深入群众解民忧、办实事。
四、名言警句
1.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、雨过地皮湿、活动一阵风,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、常抓不懈、保持长效。因此,我们要说,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,必须以锲而不舍、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,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,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,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。
2.横下一条心纠正“四风”,常抓抓出习惯、抓出长效。当前,“四风”问题在面上有所收敛,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,树倒根在,稍有松懈,刚刚压下去的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,防反弹、防回潮任务依然艰巨。
3.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,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、人心向背的晴雨表。党的作风正,人民的心气顺,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。实践证明,只要真管真严、敢管敢严,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4.清清白白做人,就是要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,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自觉接受监督,敬畏人民、敬畏组织、敬畏法纪,公正用权、依法用权、廉洁用权,拒腐蚀、永不沾,决不搞特权,决不以权谋私,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。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过得硬,还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,履行好自己负责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,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。
5.纠正“四风”不能止步,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,找找差距,抓住主要矛盾,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、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,拿出过硬措施,扎扎实实地改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,身体力行,以上率下,形成“头雁效应”。
6.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,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,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。不敢腐、不能腐、 不想腐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,必须统筹联动,增强总体效果。要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,推动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、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,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党性觉悟,夯实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。既要把“严” 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,又要善于做到“三个区分开来”;既要合乎民心民意,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,充分运用“四种形态” 提供的政策策略,通过有效处置化解存量、强化监督遏制增量, 实现政治效果、纪法效果、社会效果有机统一。
7.心有所畏,方能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干部一定要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,敬畏党、敬畏人民、敬畏法纪。严以修身,才能严以律己。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,把思想觉悟、精神境界了,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。
8.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,做到克己奉公、以俭修身,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。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。现在, 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,但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,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,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,一刻也不能放松,要以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, 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、持久战。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,党纪国法决不饶恕。
(责任编辑:李明)